3月28日上午,雨后的云岡惠風和暢,春意盎然。
此時此刻,59000余尊造像,以及造像周圍環繞的無數鳥、鹿、龍、樹,在武周山的254座洞窟內動靜相宜,耀人眼目;
此時此刻,遠在上海的一個大型展覽上,3D打印的云岡第12窟“音樂窟”已經展出了整整3個月,慕名前來觀賞的人群依舊摩肩接踵;同樣是此時此刻,云岡研究院多功能會議廳內“大咖”云集,由云岡研究院主辦的“數字云岡”座談會正在這里舉行。
“數字云岡”:讓文化遺產“青春常在”的秘訣
云岡的“數字化”工作,其實遠比外界看到的要多得多。
云岡研究院正式啟動三維數字化研究工作是在2003年。之后在2005年,云岡石窟外立面采集成功,完成了云岡石窟第一張厘米級精度外立面正射影像圖,并繪制了第一張外立面線圖。這是中國石窟寺第一張完整的外立面正射影像圖。2007年,云岡研究院承擔山西省科技攻關項目“云岡石窟數字化工程示范研究”,是山西省第一個文物數字化科研項目。2012年,專業的數字化研究科室——云岡數字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云岡石窟數字化研究工作進入了系統研究階段。
云岡數字化起步不能說最早,卻正在實現“彎道超車”。
據云岡研究院數字化室主任寧波介紹,目前的“數字云岡”,是以數字化為基礎的信息化、智能化,目標是要以科學記錄、融合翻譯、智慧發展為理念,實現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數字云岡’是一個系統工程、基礎工程、提質工程,通過科學記錄,助力各項工作的實際推進,所以數字技術只是基礎的工具和手段,不是終極目標。”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次“數字云岡”座談會上,來自浙江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大同大學等高校的教授學者和文博領域的專家,以及北京北建大科技園、浙江深大智能、杭州原數科技、曙光信息、武漢大勢智慧、騰訊、華為、知網、聯想等十余家科技企業代表,圍繞“數字云岡”的建設理念和實現路徑,就“數字云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
“數字云岡”的建設標準是什么?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在座談會上提到,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是北魏皇家藝術的典范,傳承經典是我們共同的職責。經典無論在東方和西方都有“根”和“魂”,要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云岡文化的魅力,所以云岡的數字化項目,也要有與世界文化遺產相應的水平。他認為,現在數字技術迭代更新非常快,云岡現在建有先進計算中心,要盡量把先進的設備用好,讓數據能夠及時轉化,在保護和研究方面發揮數據應有的作用,同時將云岡數字化成果應用于公眾,向大眾傳遞千年文化成果和智慧,讓人類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永葆青春、大放光彩。
“數字云岡”:以全息高保真記錄推動研究保護的“利器”
十幾年來,“數字云岡”實現的路徑,主要分三個階段:記錄即保護、數字文博工具平臺以及服務公眾。
在“記錄即保護”中,“數字云岡”建設團隊主要完成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數字云岡聯合實驗室”及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云岡工作站等聯合科研平臺,培養了一支專業隊伍,取得了若干知識產權,包括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6項,地方行業標準2項等。先后承擔并完成課題10余項,其中國家級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7項。
此外,在2016至2019年間,持續不斷地推進對外學術交流,2016年承辦云岡文化旅游品牌與數字化建設研討會。2017年云岡研究院赴德國法蘭克福參加Paperworld展會,“數字云岡”代表中國代表團與卡爾斯魯厄大學就文物數字化保護做了學術交流。2018年云岡石窟在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參加 “數字視野下的佛教文化與藝術展覽”,第18窟單人VR展示系統參展。這是“數字云岡”成果第一次在海外展出,也是未來開展海外巡展的一次積極嘗試。2019年參加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世界復雜建筑的三維虛擬重構與可視化會議”。同年,牛津大學教授到訪云岡石窟,同期與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也進行了學術交流。
云岡數字化工作的難點是造像內容豐富別致,專業性強;洞窟體量巨大,造像繁多;窟形復雜,控制難度高。這些難點,導致云岡每一個洞窟的數據采集與建模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經過多年的研究、攻關,現已基本解決了云岡數字化采集難題。以云岡第13窟為例,采集的數據相當于一個中等數字城市的數據量。“數字云岡”團隊與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共同研究與探索,針對石窟高浮雕造像的特點,從大場景到細微雕刻,采用不同技術進行采集,最終形成多元數據融合的采集模型,解決了石窟雕刻的數字化獲取(幾何與色彩)、存儲與展示等難題,現已完成部分典型洞窟的數字化全息高保真記錄與展示工作。
云岡的“數字化”,已經實現了石窟本體形變監測。2012年,云岡研究院承擔的山西省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石質文物風化速度定量測定研究(以云岡石窟第9、10窟為例)》 ,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石窟風化速度進行監測,開創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并首次定量描述了砂巖質文物表面的風化速度,在國內外相同領域研究中領先一步,達到了國內外石質文物保存狀態監測研究的最高水平,對未來石窟寺文物風化的研究和保護具有重大意義。這一監測“風化”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已經成功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定量測量砂巖質文物表面風化速度的方法”。
隨著技術日趨成熟,除云岡石窟外,“數字云岡”團隊還在龍門石窟、大足石刻、龍山石窟等單位開展了針對石質文物表面風化速度的相關工作,以了解不同材質、不同環境下石窟風化的情況,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資料和技術經驗。
“數字云岡”:助力云岡“活起來”“走出去”的法寶
近年來,云岡研究院通過多種技術,實現了石窟“活起來”“走出去”。最顯著的,莫過于“現象級”的云岡3D打印石窟的“行走”。
2017年,通過3D打印技術,云岡石窟第3窟復制窟落戶青島城市傳媒廣場,完成世界上首例大型不可移動文物原比例復制工作,成為中小學的教育基地。
2018年,第18窟復制窟落戶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成為云岡在京對外宣傳窗口。同年,3D打印的第13窟七佛造像亮相福州第八屆“博博會”,是云岡石窟第一個成體系的數字化成果展覽。
2019年,開展山西省科技廳重點研發計劃,制作云岡石窟18窟多人VR展示系統,這是云岡石窟第一個高精度的多人模式沉浸式體驗系統。
“數字云岡”團隊2019年為“一帶一路”峰會創作主題性雕塑“絲路光影”,3D打印的第20窟亮相外交部藍廳山西全球推介會。
隨后的一幕,引起世人震驚: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云岡大佛的3D打印和移動展示實現了“積木化”,2020年9月,中國石窟寺文物數字化保護研討會暨“云岡石窟行走世界”發布會在浙江大學舉行,云岡石窟第12窟音樂窟3D打印窟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館開啟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2020年12月底,3D打印第12窟“音樂窟”又從浙江“走”到上海,開啟了云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截至2021年3月31日,參觀者達到5萬余人次。
“數字云岡”的技術也在不斷輸出。在完成云岡數字化工作的同時,“數字云岡”團隊對外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服務。其中包括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北京銀山塔林、西安碑林石刻博物館、少林寺景區、運城永樂宮等30余處國保單位的數據采集。采集類型涵蓋石窟寺、石刻、古建筑、古遺址、壁畫及彩塑等,輻射范圍遍及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北京、浙江、山東、重慶等地。其中,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數字化項目還獲得北京測繪學會測繪科技進步獎。
“數字云岡”:山西石窟文物資源匯聚的“最強”平臺
提到正在飛速發展的“數字云岡”,近期說得最多的字眼,是“先進計算中心”。這也正是“數字云岡”現階段的主要工作,即建設數字文博工具平臺。
千百年來,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云岡石窟地質病害十分嚴重,有的甚至已威脅到文物本身的安全,現狀令人擔憂。1500余年的風雨滄桑,石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風化和脫落現象,自然環境下第9、10窟外立面年平均剝落量約為10cm3/m2。有的風化與剝落情況甚至是肉眼可見的。云岡的數字化工作就是在與時間賽跑,越早進行采集,就能越多留存石窟的信息。
2020年,在大同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由大同市政府投資,在云岡建設數字云岡先進計算中心,目的是以先進計算中心為基礎,實現云岡業務匯聚、數據關聯,打通“信息孤島”。
而上述“與時間賽跑”的難題也會被加速破解。據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介紹,依托于先進計算中心的超強算力以及云岡云(私有云)和5G技術,“數字云岡”有能力支撐起加速采集的要求,2021至2025年實現云岡數字化全覆蓋。
張焯透露,未來,在“數字云岡”先進計算中心基礎上,與石窟信息保全相關聯,運用知識圖譜、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建設石窟資源平臺、監測預警平臺、虛擬修復平臺,實現對專業用戶的服務;通過云上云岡(公有云)推進智慧文旅融合,為公眾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數字云岡’對未來的構想,是以算法算力強大數據應用,建設以時間軸為紐帶的時空動態數據庫,完整記錄、真實復原、科學保護遺產瑰寶,最終希望建成國家級石窟寺區域保護研究中心。”
據了解,云岡新建成的這套“先進計算中心”,使用了中科院的“曙光”系統。這樣的先進計算中心,在山西僅三家。其擁有234Tflops的計算能力和2.3PB的存儲能力,是我國文博領域專用計算中心的頂級配置。
在3月28日舉行的“數字云岡”座談會上,系統集成設計者之一,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刁常宇對云岡先進計算中心建設情況做了介紹。在“數字云岡”計算中心的基礎軟件平臺中,提供了數字資源生產、管理和應用的三層業務能力,總體技術架構以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識圖譜為核心,可以打通云岡學研究基礎學術資源的知識鏈接,兼容相關領域的國際通行技術標準和我國文物行業標準規范,建設以時間軸為紐帶的3D多源動態數據庫,安全等級達到三級標準,“這個計算中心將為‘數字云岡’建設提供堅實的數字底座和數據平臺,未來還將在山西省文物局的領導下,努力打造成為山西石窟文物資源的匯聚平臺,支撐山西省文物領域的研究、保護、展示、傳播和利用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