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5月11日,云岡石窟研究院推出“中國與世界”系列特展,在其博物館內展出,聚焦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意義與世界意義,旨在推動文化遺產當代價值的闡釋與實現。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0月11日,展出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岡石窟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作為山西乃至全國的地標性文化名片,它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的文化見證,更是在全世界中獨樹一幟,堪稱為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本次系列展覽分為中國與世界兩個部分。中國部分由四個主題展覽組成。前兩個主題為“鑿石開山,因巖結構——云岡第3窟窟前遺址考古成果”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云岡石窟窟頂寺院遺址考古成果”,這兩項考古工作分別被評為1993年、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三個主題“真容巨壯,世法所希——曇曜與大像窟開鑿”則聚焦于云岡石窟最早洞窟“曇曜五窟”的開鑿。展覽以高僧曇曜的一生,串聯起十六國至北朝早期民族匯聚、文化融合的歷史。第四個主題為“隸楷之變,莫備于魏——平城與洛陽的魏碑”。展覽基于云岡留存的北魏造像題記,并攜北魏遷都洛陽興建龍門石窟中的造像題記共同展出,記錄了中國書法在這一多元文化匯聚時代所經歷的轉變。這四個板塊的展覽,均配以云岡石窟發掘過程中所發現的文物,通過考古與相關研究成果,復原了《水經注》所記載:“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一云岡石窟恢宏景象,并使觀眾感受其中傳承千余年的燦爛歷史與文化。
世界部分的展示,主要圍繞三個主題闡釋其世界意義。“發現斯瓦特”主題圍繞著位于中亞地區的斯瓦特;“重現高棉的微笑”主題則圍繞柬埔寨吳哥窟;“萬里茶道——從朝貢到商貿,以茶為媒的千年對話”主題則把目光聚焦在以茶為媒的中西交流上。世界部分以圖片展的形式,通過文化遺產照片,向民眾介紹和展示這些遺產地在研究、保護和利用等問題上取得的成果。
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表示,云岡研究院策劃本次系列展覽,希望通過中國與世界的不同維度,推動云岡學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