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孝道在云岡
創建時間:2020.12.31

古人云:“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是中華五千年在文明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千年孝道,血脈相傳。孝敬父母、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一直在炎黃子孫的血液中流淌,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正如晚清名臣曾國藩所言:“讀盡天下書,無非一個孝字”。

佛教原本是外來的宗教、異國的信仰,但傳入中國后,很快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和濡染。《佛說睒子經》中的睒子故事,就是一個外來文化與中華孝道文化相濡以沫的經典事例。云岡石窟作為中國早期佛教石刻的曠世佳作,其中《晱子本生故事圖》也頗為引人注目,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在第九窟中,睒子孝敬父母圖、睒子于山中與百獸為群圖、睒子父母聞子死訊呼天搶地圖、加夷國王在睒子父母面前的懺悔圖等等,十幾幅畫面極其生動地連環展現了睒子盡孝,國王向善的生動情節。



在很久很久以前,迦夷國中的一對雙目皆盲的老夫妻生有一子,取名睒子。睒子從小心地善良,孝順父母,為了完成父母入山修道的誓愿,跟隨二老入山求志,侍奉左右,并將家中財物用具全部施舍于貧窮的國人。山中不寒不熱,四季皆宜,溪水潺潺,飛鳥翔集。有一天,睒子身披鹿皮衣到溪邊提瓶汲水。迦夷國王入山狩獵,遙見水邊有麋鹿,便引弓射箭,不料卻誤中睒子。他父母的生活全靠睒子來維系,而睒子又生命垂危,正所謂“一箭殺三人”。此時,山風驟起,吹折樹腰,百鳥哀鳴,獅熊走獸放聲悲號,呼動一山,日月無光,流水枯竭,百花枯萎,雷動天地。雖然睒子奄奄一息,但并不以惡毒相報,而是堅持道行,忍受命運的不公。國王被睒子的仁孝所感動,起誓放棄王位,終生入山侍奉睒子的父母。睒子的至誠至孝,也感動了仞利天宮的帝釋天,從空中拋下神藥送入睒子口中,睒子復活如故。睒子父母忽聞兒子死而復生,熱淚奪眶而出,眼前一亮,雙目皆明。風停了,云開了,泉水涌,百鳥唱,池中蓮五色,旃檀樹泛香。迦夷國王大喜,向全國發布通令,禁止狩獵,推行佛法,供養修行人,最終天下大治。



由此可見在云岡石窟營造之時,孝道就在當時統治者心中推崇備至,享譽甚高。而正是鮮卑統治者接納了漢族士大夫心中“百善孝為先”的理念才使得北魏中期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呈現出一派中興之象。  

傳統需要傳承,傳承需要傳播,文化需要流動,文化更需交融。孝文化的傳遞是愛的流動也是思想的交融。“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我們作為石窟藝術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播者,作為炎黃子孫,要擔負起文化傳承、文明傳播使者的責任,讓我們砥礪前行,為復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