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鴻篇巨制的云岡石窟??
創建時間:2021.11.25
“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瓡谊装椎郏诰┏俏魑渲萑徤绞?,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這是《魏書·釋老志》中對云岡石窟的一段記載。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公元460年,云岡石窟現存9米以上的造像有9尊,石雕造像總數5.9萬余尊,是佛教藝術傳入中國以來第一次由皇家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群,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什么造就了鴻篇巨制的云岡石窟?在此筆者總結了三個主要的因素。
1、鮮卑族早期崇尚薩滿教,隨著鮮卑族的不斷南遷,日益深入中原腹地后,同漢族的交流也逐漸加強,北魏的統治者開始崇信佛教,道武帝是北魏的第一任皇帝,他小時候曾在長安、河北中山生活過,較早的接觸了佛教,道武帝從遷都平城開始,就建造了一定規模的佛教建筑。《魏書》記載:天興元年(398年),(道武)下詔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軌,信可依憑。其敕有司於京城建飾容范,修整宮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歲,始作五級浮屠,耆闍嶥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飾。另構講堂,禪堂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道武帝重用法果為道人統。法果主張佛即是天子。將佛教與皇權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道武帝詔法果“赴京師,后以為道人統,綰攝僧徒”。法果言“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2、北魏的第二任皇帝明元帝即位“仍令沙門敷導民俗,”并於“京邑四方建立圖像”。明元帝視武州山為神山,將武州山列為“常祀”之地,多次祈禱于武州山。這也是云岡石窟為何選址于武州山的重要原因。《魏書·禮記》記載“太宗永興三年(411)三月,帝禱于武州、車輪二山。初清河王紹有寵于太祖,性兇悍,帝每以義責之,弗從。帝俱其變,乃于山上祈福于天地,神址。乃即位壇兆后,因以為常祀,歲一祭,牲用牛,帝皆親之,無常日?!?/section>3、北魏第三任皇帝太武帝即位初,遵照道武帝、明元帝的遺愿,“每引高德沙門輿共談論,於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section>4、文成帝即位后,復興佛法,文成帝下詔曰:“釋迦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開演正覺?!敝螅疤煜鲁酗L,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仍還修矣?!悄辏?52)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芭d光元年(454年)秋,敕有司於五級大寺內,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萬斤”。文成帝重新啟用涼州僧人,師賢、曇曜先后擔任道人統。云岡石窟始鑿于文成帝和平初:“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瓡谊装椎郏毒┏俏魑渲萑?,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5、 馮太后信佛,在馮太后的方山永固陵將墓葬的石門設置為石窟中龕的樣式,將佛教元素融入墓葬中。在方山永固陵的南面建造了思遠佛寺(479),后經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相當于太和時期的彩塑,有佛、菩薩、飛天等形象。馮太后還在其故城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修建了思燕佛圖,《北史·后妃傳》記載:馮太后“立文宣王(弘)廟宇長安,又立思燕佛圖於龍城,皆刊石立碑”。這些無不包含了馮太后精心的構思,可看到馮太后對佛教的推崇。馮太后崇佛,與其家族世代崇佛不無關聯,如馮太后的哥哥馮熙是忠實的佛教徒,《北史·外戚·馮熙傳》記載:馮太后兄馮熙“信佛法,自出家財,在諸州鎮建佛圖精舍,合七十二處;寫十六部一切經,延致名德沙門日輿講論,經勤不倦”6.獻文帝也是佛教文化的推崇者,在魏都平城建造了許多佛塔。在云岡石窟中期洞窟中,有獻文帝時期建造的洞窟。公元467年,敕“起永寧寺,構七級佛圖,高三百余尺,基駕博敞,為天下第一。又於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皇興中(467-471),又構三級石佛圖,榱棟楣楹,上下重結,大小皆石,高十丈。鎮固巧密,為京華壯觀”。又“建鹿野佛圖於苑中之西山,……巖房禪堂,禪僧居其中焉。”7、孝文帝從小受到獻文帝、馮太后崇佛政策的影響,在獻文帝死后的短時期內,延續了獻文帝大興土木的特點,建造了建明、思遠、報德三寺,其中建明、思遠是皇陵的附屬建筑。孝文帝中、晚期不再修造佛教設施,開始轉為鼓勵高僧講經說法,鉆研義理,北魏的佛教講論《法華》、《維摩》等,在平城很盛行。二、太武帝拓跋燾對北中國的統一,使首都平城這座昔日的邊陲小鎮迅速躍升為北中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隨著北魏太武帝對西域的征服,又將北中國營造工程中的能工巧匠,一起遷徙到平城,為營造云岡石窟儲備了一批優質的工匠。太武帝率軍滅北涼(439年)后,完成了統一北方任務,北涼大規模的佛教僧侶就來到平城。太延元年(435年)北魏攻陷盛行佛教的和龍,龍城人口大量西遷。和龍有一定數量的僧徒遷入平城。448年,征服西域。
在宿白先生《平城實力的集聚和“云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中這樣描述,從建都平城之年起,凡是被從北魏滅亡的各個政權區域內強制遷徙,或是從南北戰場俘獲的人口、財物,主要都集中到平城及其附近。集中的數字是龐大的。就人口而言,最保守的估計,也要在百萬人口以上;而被強制徙出的地點如山東六州、關中長安、河西涼州、東北和龍和東方青齊,又都是當時該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點。這幾個地點合起來,甚至可以說是北中國當時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全部。遷徙的同時,還特別注意對人才、技巧的搜求。三、北魏統治者奉行開放包容的政策,造就了偉大的云岡石窟,在云岡石窟中,中西交融的樣式在造像、建筑中都有反映。在云岡石窟第20窟的露天大佛上,我們既可以看到拓跋鮮卑剽悍與強大,開放與包容的民族精神,也可看到犍陀羅造像服飾的樣式。云岡石窟第二大佛第19窟主尊上可看到馬土拉造像與拓跋鮮卑民族特色相互融合的特征。在云岡的建筑中,中西融合的例子無處不在,我們可以看到希臘的“愛奧尼亞”式柱頭及科林斯柱式,也可看到帶有印度文明色彩的柱子,還可看到中國傳統的廡殿頂式建筑與犍陀羅盝形龕相結合的例證……
9窟前室的“愛奧尼亞”式柱頭
9窟前室東南角帶有印度文明色彩的柱子
在云岡還有反映民族友好交往題記,在第18窟窟門西壁《大茹茹造像記》,該題記是柔然可汗阿那瓌所留,是北魏國家與周邊民族友好交往的見證。北魏建國初期,“經營中原,未暇及于四表”,直到太武帝拓跋燾時才與西域十六國有所交往,此后交往更加頻繁。《北史·西域傳序》記載:太延中(435~440),魏德益以遠聞,西域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槃陁、鄯善、焉耆、車師、粟特諸國王遣使來獻。《魏書·西域傳·大月氏國》記載:獻文帝時“朝廷遣使者韓羊皮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獻馴象及珍物”《魏書》記載:太安初(455),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備歷西域諸國,見佛影跡及肉髻,外國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寫其容,莫能及難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視之炳然,轉近轉微?!稚忱蘸抽T赴京師,致佛缽并畫像跡。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記載:“自蔥嶺以西,至于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款附,附化之民,萬有余家”。這些友好交往的見證與記載是源于北魏奉行的是開放包容的政策。造就偉大的云岡石窟,還有很多的因素,如百姓對佛教的崇信,北魏遷都洛陽后,一些達官顯貴仍在云岡石窟修建著民間的石窟,延續著皇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