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畫家眼中的云岡
創建時間:2021.01.20

許多人慕名游云岡,只為一睹曇曜五窟大佛的博大與雄渾、五華洞藝術的燦爛與輝煌,但作為藝術工作者,僅憑一時感官喝彩是不夠的,如能近距離臨摹、描繪,不斷體悟這些精美絕倫的佛教石雕藝術,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藝術的精進是不言而喻的。

這里我們介紹幾位云岡石窟研究院的藝術家,他們分別是毛志喜、李藻華和梁力強,說說他們的云岡情緣及其對佛教藝術的追求。

云岡石窟是世界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洞窟規模宏大、造像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面對如此偉大的文化遺產,我們的藝術工作者又該如何去描繪自己眼中的云岡呢?

首先是對傳統的學習與繼承。云岡石窟早期的曇曜五窟是帝王象征的大窟大像,中期洞窟則更加絢麗多彩、富麗堂皇,后期洞窟呈現的是一種秀骨清像、具體而微的獨特風格。不同時期造像風貌,不同洞窟的建筑形式與裝飾紋樣,提供給我們的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變化無窮的藝術靈感。造像的形、神、氣韻是我們學習摩仿的關鍵,反復觀察、不停感悟是必不可少的,積淀、修養自然會提升。

其次,藝術實踐說到底是表達個人對客觀世界的理解感悟,是人和世界的一種對話方式。能否準確、忠實地再現客觀物象,是對一個藝術家提出的寫實功力要求。然而,藝術的旨歸不是停留在對物象的簡單再現上,藝術最終是要由“形”上升到“氣”和“道”的形而上層面的。所以賦予云岡石窟佛教雕塑以時代精神、人文價值思考、普世價值的形上追求,或許應該是我們藝術工作者一生孜孜以求的事情。

欣慰的是,毛志喜等幾位老師每天奔走于洞窟,通過自己的實踐對云岡藝術已經作出了一個畫家獨特的詮釋。

from clipboard

毛志喜,1959年出生。云岡石窟研究院美術室主任,大同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毛志喜老師20歲就來到云岡,開始了他的云岡藝術研究生涯。他是一位對藝術有獨立見解、追求本真的藝術家。他不善言談,內心卻滿懷對云岡藝術創作的激情與執著,幾十年如一日地沉浸于云岡藝術夢的追尋之中。他在石窟雕刻造型方面,在文物修復、造像的臨摹復制、洞窟線描圖繪制和雕塑創作,以及雕刻理論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from clipboard

2010年云岡石窟大景區改造建設,毛志喜參與了靈巖寺五級石塔的設計,受到專家、學者及游客的好評。(圖1)

from clipboard

2011年毛志喜主持雕塑的云岡博物館動感大佛,粗獷雄偉,完整大氣,法相莊嚴。(圖2)

毛志喜雕塑的佛像形神兼備、充滿佛性,源于他對云岡石窟佛雕藝術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更歸功于多年在洞窟里繪畫寫生、雕塑臨摹、測繪制圖練就的基本功。2008年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云岡石窟線描集》,是毛志喜二十多年辛勤探索的一份結晶。

他認為,曇曜五窟的五大主佛造型飽滿渾厚,簡潔概括,完整和諧,氣貫全身,極具佛性。北魏當時的雕刻工匠們在鑿石窟時,采用了強烈的夸張、變形、抽象,以體現他們的佛教信仰,形成氣顯,氣貫通神。“氣”指一種總的精神狀態,準確把握“形”與“氣”的關系,特別是“以氣為主”的造型特色和審美要求,才是云岡造像藝術的精髓。

from clipboard
毛志喜線描作品
from clipboard

李藻華,1968年生于山東煙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畢業,云岡石窟研究院特聘藝術家。

李藻華老師的畫室,位于云岡石窟研究院后邊的一處僻靜院子內。當談起首次云岡之行,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難以想象1500多年前古人的設計理念、建筑意識、雕刻技術,達到如此登峰造極!佛像、佛塔、飛天、力士等透著強烈的生命氣息,像在訴說著極致、夢幻、神秘,竟使我徹夜難眠!”因此,在他的畫作中,無論表現大佛像還是小佛像,畫面所表達的核心效果就是震撼?;氐奖本?,李老師依然沉浸在云岡石窟的藝術魅力中,那密密麻麻的千佛窟,那輝煌燦爛的五華洞,那經歷歲月侵蝕的造像的“殘缺美”都縈繞在他的腦海中。于是他毅然決定創作云岡的油畫和歷史畫。

from clipboard

李藻華創作中 

為了創作出既還原歷史又注入現代語言的油畫作品,2013年的3月李老師第三次來到云岡,住進了云岡石窟研究院為他準備的油畫工作室。在院里的諸位專家幫助下,他翻閱大量的文獻和資料,不斷進入石窟感受、拍攝、閱讀、理解,在新奇中融入,在融入中沉淀,歷時兩個月的準備,才開始云岡藝術的一系列油畫創作。

他希望通過油畫的語言和視覺效果反映云岡石窟藝術的輝煌特質,再現北魏文化的大氣場高尚美,讓更多的人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北魏皇家石窟的歷史與現狀,并帶來回味無窮的藝術韻味。

from clipboard

李藻華創作的北魏帝后禮佛圖草稿

from clipboard

李藻華創作的云岡第16窟大像

from clipboard

梁力強,1963年生于山西省大同,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二月的云岡春寒料峭,梁力強老師一早就拎著畫箱進入五華洞作畫,一畫就是一年多。云岡石窟研究院的職工提醒梁老師:“天氣這么冷,您何不拍些照片在畫室里畫,為什么還要每天在洞窟里畫呢?您都五十歲了,萬一把身體搞垮了怎么辦呢?”這時候,梁老師總會笑一笑說:“天冷怕什么?最冷的時候我能把所有保暖衣服都穿上。雖然手腳有時會凍麻,但是每天與千年石窟藝術對話,我的心中充滿暖意和幸福感。天冷算的了什么?我認為寫生是油畫最好的表達方式!”

在談到來云岡創作的動機時,他講自己在外面工作多年后才發現,最偉大、最傳神的藝術作品,就在自己的家鄉,就在云岡石窟。

from clipboard
梁力強油畫《云岡石窟須彌山》

在梁老師眼中,云岡石窟是中國傳統雕塑史上的一個豐碑,它是古希臘、古印度藝術和中國古代傳統雕塑的完美結合體。最初是受犍陀羅藝術和笈多藝術的影響,后來又兼容中華文化的元素,完成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理想的形態。

梁老師用油畫的語言和千年的佛國雕塑對話,希冀探索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洋油畫藝術的對接與交融,進而體現油畫的中國精神。在畫面處理上,梁老師特別注重光線的運用,一幅描繪第10窟須彌山的油畫持續繪制一年多時間,不斷的繪畫,也不斷的修改,體悟云岡石窟佛教藝術的造型美、色彩美、構圖美、題材美。同時,嘗試采用鉛筆素描和油畫的印象派表達方式,探求云岡造像藝術的多種表現效果。

梁老師非常珍惜在云岡洞窟的每一天時光,他用畫筆捕捉云岡雕刻的古老的線條和色彩,從日出正午到黃昏光線的明暗變化,空間造像的比例關系和虛實關系。他用自己最美好最幸福的感受,為我們繪制出一幅幅佛國圣地的藝術天堂。

from clipboard

梁力強油畫作品《云岡石窟》

from clipboard

梁力強向天津美院研究生講授自己畫云岡的感悟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