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云岡石窟,可以感受到大佛那恢弘而剛毅之美。
七月,從極度悶熱的北京來到大同,有一種突然釋放了的輕松。好友昆雨陪同我由著名的“曇曜五窟”開始細細觀察北魏時代的佛像。
雖說不少專家們認定云岡早期的佛像深受犍陀羅佛像風格的影響,然而,像第16-20窟這樣宏大的佛像,在犍陀羅的遺物中間我們是無法尋找的。高聳的鼻梁與飽滿而健碩的身軀,充滿自信的神態,不正象征著北魏王朝統一北方后,君臨天下的氣魄么?
最有魅力的還在于每一身佛像都是嘴角上翹,露出一絲若有若無的會心的微笑,第20窟的佛像是莊嚴而沉靜的,第19窟的主尊佛像在微笑中帶著無限的智慧,主尊兩側的佛像也仿佛在平和地談論佛道,第18窟盧舍那佛兩側的崖面風化嚴重,眾弟子菩薩大多身體部分模糊,僅頭部完好,看起來倒像是超現實主義的杰作:在茫茫宇宙之中,菩薩、弟子們只露出頭部,泛著神秘的微笑,一身弟子昂首而立,高昂的鼻子和輪廓分明的面龐體現出剛毅的神色,一種面臨任何危險都無所畏懼的風采。立在高處那一身弟子帶著寬和的微笑,似乎看透了世間的一切……
云岡石窟的性格是樂觀的,不論是佛、菩薩、還是天王、弟子,總是有著愉快的微笑和雍容的行止。云岡石窟是健康向上的,穩健而飽滿的身軀,顯示著力量,即使是輕盈起舞的飛天也顯示出渾圓而健壯的身態和鏗鏘有力的節奏。
然而我更喜歡清晨的云岡石窟景色,太陽從東方升起時,照在第3窟前的一片草地上,各種綠草和野花仿佛剛剛蘇醒,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莫不是在阿彌陀三尊像前奮發著展示自己。呼吸著清新的嫩草氣息,觀賞這個洞窟雕刻精美的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等形像,是一種全然回歸自然的氣氛。
沿云岡石窟向東,一片綠蔭中,那是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的辦公地,幾處平房后面,有一泓水池,粼粼碧波中,睡蓮正在盛開。使人感到一種清雅之美。佛經中有紅蓮花、青蓮花、白蓮花之說,每見到蓮花,總令人想象在佛說法時那梵唄清響之境。
昆雨告訴我:要是月夜在這池邊賞蓮,清風徐來,可以體驗到那種如時光停滯一般的靜謐。在綠水的倒影中,佛光時隱時現,那將是十分難遇的境界。
于是我熱切期盼著明月夜的到來。
接近中秋的一天,昆雨告訴我,月亮極好,要是在云岡石窟賞月,定會有最佳的效果。然而,輾轉于病榻的我,終于不能體驗那種神秘而美好的月色。想到人生的期待與實現,期間會有多少曲折,有時就是近在咫尺,也是同樣“不遇”。所以感悟到所謂“一期一會”在人生中是如何的珍貴。
往者不可追,還是盡情把握住現在的人生,認真地過好每一天。
也許來年的中秋月色還會更好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