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素質教育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性主題,研學實踐教育是將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緊密融合的綜合實踐育人活動。圍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核心理念,將研學實踐教育與大同當地人文歷史進行有機融合,云岡研究院研學基地于6月27日組織開展了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中學生校外研學實踐活動,共有來自大同市平城區第四十小學校的125名學生參與了本次活動。
同學們首先參加了洞窟實景教學,在宏偉壯麗的洞窟中仔細觀賞著精美絕倫的石雕造像,經驗豐富的講解員熟練運用語調、節奏的變化使講解過程充滿趣味性,同時結合手勢、眼神及豐富的肢體語言,詳細介紹了北魏工匠卓越的雕刻技法以及云岡石雕藝術的精髓。同時借助生動的佛教故事,充分調動同學們豐富的想象力,使同學們了解石雕藝術品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同學們圍攏在講解員的身旁聽得津津有味,遇到自己不清楚的知識點時便悉心求教,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講解員耐心細致地進行解答,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同學們了解了云岡石窟重要的歷史地位及深遠的文化影響。
洞窟實景教學結束后,同學們來到了云岡可移動文物修復中心體驗瓦當拓印課。修復中心的老師聲情并茂地向同學們講解拓印相關知識,并進行了拓印流程展示,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拓印的操作流程和要領。在老師的細致指導下,同學們先將宣紙浸濕,再敷在瓦當表面,使用刷子排出多余空氣,待紙張干燥后用拓包蘸墨小心翼翼地撲打,將精美的圖樣拓印在宣紙上,最后將宣紙揭下,順利完成了屬于自己的拓印作品。通過本次活動,同學們真切感受到了拓印藝術的獨特魅力,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理解。
拓印體驗課結束后,學員們來到了云岡東山菩提藝術區,參觀了蒸汽機車、永寧鐵塔等由工業廢料和廢舊設備焊接而成的景觀雕塑作品。在大同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中,這些工業機械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它們見證了大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歷史變遷。通過參觀藝術園區中眾多的景觀雕塑以及生動的現場實景教學,使同學們明白了工業廢棄物在喪失其原始功能后,同樣能夠以嶄新的形式發揮其價值。工業廢棄物作為景觀營造的新材料具有眾多優勢,廢棄物可不經修飾處理直接參與造景,節省施工時間、節約建造成本,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展現了廢棄物所包含的文化底蘊以及歷史記憶,產生了可觀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次寓教于樂、寓教于行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取得了學生、家長、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將繼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植根于青少年心中,使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同時激發了廣大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增強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