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云岡的魅力,
大約是最直接、最難以忘懷的美。
每一處讓人印象深刻的風景都是有顏色的,
那么云岡是什么顏色的呢?
“云岡藍”的天空色?山堂水殿的澄碧色?
黃砂厚重的武州山?斑斕的石刻?
……
都是!
又都不是!
官微推出手繪云岡系列,
“小岡”用自己的畫筆,
描繪出了彩色的云岡!
第1、2窟位于云岡石窟群最東端,窟崖頂高約14.5米,與此相適應,洞窟規模亦不大,在云岡屬中等規模。第1、2窟是一組設計統一的雙窟,均為上明窗、下窟門的平頂中心塔柱洞窟。兩窟外立壁東西兩端,各矗立一層大塔,形成東西寬約22米,南北進深約13米的“凸”字形雙窟前庭。兩窟前立壁早年坍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大規模修整,崖頂以石料壘砌加固。
方形塔柱位于窟內中央偏北位置,由塔基、塔身和塔頂組成,通高5.75米。塔身為上下兩層,兩層間以仿一斗三升人字拱支撐四出檐瓦壟、椽檐。上層頂部為四面出方形傘蓋,傘蓋內頂部雕刻蓮瓣圖案。塔頂為龍形纏繞須彌山并與窟頂融為一體。
窟門上方長約3.2米,寬約0.8米的頂部區域雕刻龍形,由于南側風化坍塌,使雕刻于頂部的二龍身部分缺失。現存兩首相對、身軀相交的二龍,龍首朝向洞窟內。二龍形象鱗紋清晰、長角尖耳、厚眉短鼻、鱷吻獠牙、屈頸昂頭、獸爪虎尾。龍爪三趾,一爪上舉、一爪后蹬,軀體向兩側伸開,間或綴以葉狀云氣紋。東側的龍形下顎有山羊須,頸有菱形紋,形體略大于西邊的龍形。東側龍形耳、角位置和西側龍形前爪、身軀位置分別有明顯裂隙。
第2幅為“國王誤射睒子”,畫面由左上角向右下邊框雕刻一曲線,表示河流,河流左側雕刻一有圓形頭光和挎帔帛的人物,前伸右手臂,跪于河邊,是為睒子。睒子右側下方可見一風化嚴重得只見輪廓的鹿形,畫面左側上方河流邊亦雕刻一奔跑鹿形,河流兩側不同位置雕刻了表示花草的飾物。這是對“二親時渴,睽行汲水”情節的表現。河流右側山巒中,一有圓形頭光、騎馬的人正張弓射向對岸的睒子。睒子胸前有一橫箭殘留,是為箭已中胸。國王身后雕有兩個騎馬、有圓形頭光的人物,表示國王出城入山田獵,有騎從服侍撐傘跟隨。
第2窟中心塔柱通高約6.1米,塔身高4.25米,分四層,下三層瓦壟頂下開龕造像,上一層為寶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