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以恢弘壯闊馳名中外,但比起浩大的皇家工程,我更愿意體會它所流露著的沉思與寧靜,繁華盡處,虛懷如谷,安之若素……這種超脫苦難的沉思與寧靜更直觀地體現(xiàn)在洞窟中一尊尊思惟菩薩的身上,菩薩頭戴花冠,身著大裙,嘴角上揚(yáng),面帶微笑,手托腮部,呈“舒相坐”。
我們不禁思考,他是誰?又為何在云岡石窟中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形象?
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的太子,喬達(dá)摩·悉達(dá)多,也就是后來成道的佛祖釋迦牟尼。作為太子,可謂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多少人羨慕嫉妒恨的人物,緣何屢屢陷入沉思,又是如何轉(zhuǎn)變?yōu)榍逦甯嗔萑肟臻T的圣人?聽小編為您娓娓道來。
既是圣人,其出生亦不同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他在天宮中洞察人間百態(tài),深思熟慮,擇種種祥瑞,最終選擇投胎到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和摩耶夫人家中。凈飯王夫婦晚年得子,對其倍加寵愛,又因占相師阿私陀預(yù)言小太子長大后要么成為一統(tǒng)天下的國君,要么成為出家修行,廣濟(jì)天下的覺者。凈飯王為了將太子留在宮中,竭盡所能,讓其盡享宮中榮華富貴。
觀耕思惟
一天,太子隨父王外出巡視國界,在路邊停歇下來觀賞田園風(fēng)光,田地間耕種的農(nóng)民引起了太子的注意,農(nóng)夫犁地翻出許多小蟲,樹上的小鳥飛食蟲子,小鳥又被老鷹吃掉;蛤蟆食蟬,蛇食蛤蟆,孔雀食蛇……太子見此情景,端坐樹下,陷入沉思——世間萬物竟自相殘食,于是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凈飯王擔(dān)心太子有出家的想法,趕緊召喚太子回宮,太子竟搖頭拒絕,凈飯王為之一震,不禁潸然淚下,再次要求太子回宮,太子見父王如此傷心,便隨其返宮。
第9窟前室東壁思惟菩薩像
宮中思惟
回宮后,國王便忙著為太子準(zhǔn)備婚娉之事以取悅太子,斷其出家之欲。盡管宮中整日歌舞升平、男歡女愛,但太子并不開心,于是向父王請求出游。太子出東門、南門、西門分別遇到老人、病人和出殯隊伍,回到宮中,坐自思惟,悶悶不樂,感慨世人竟飽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又苦于無解脫之道,百般思索卻愈發(fā)困惑。在太子第四次出北門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身著法服、一手持缽、一手持錫杖的沙門,太子問什么是沙門啊?隨從回答:沙門即出家修行的僧人,可擺脫人世間“生老病死”的輪轉(zhuǎn)之苦。太子暗下決心,要尋求解脫之道。一日深夜,他看見侍女們手持樂器、酣睡成片的丑惡狀態(tài),自我思惟,深感人世的污濁。于是稱他人熟睡之際乘白馬逃出宮中。
第6窟后室“出游四門”
第6窟后室“耶輸陀羅入夢(太子思惟)”、“逾城出家”
思惟成佛
太子進(jìn)入苦行林深處,遣返仆馬,自剃頭發(fā),換上袈裟,正襟危坐,陷入無限思惟,這一坐就是六年,骨瘦如柴、蕭條沒落,但仍未尋得解脫之道。于是另謀出路,放棄苦行,接受饋贈,效仿過去諸佛的修道之法,在菩提樹下結(jié)跏趺坐,觀樹思惟,克服心魔,撼動天地,終成正覺。
第6窟明窗東壁“白馬吻足”第10窟前室西壁思惟菩薩像
佛法無邊,普度眾生。佛陀一生無數(shù)次自我思惟,這種處事不驚的寧靜與安詳指引我們遇事應(yīng)平心靜氣,善于思考,凡事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dá)。云岡的美無處不在,換個角度,豁然開朗……
第5窟明窗東壁思惟菩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