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云岡石窟——千窟萬窟誰開鑿?
創建時間:2021.01.28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2001年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么,如此壯觀而龐大的石窟群是由什么人建造的呢?近期蘭阇將為你解答這座千年石窟的建造奧秘。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今十里河)北岸。北魏舊稱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靈巖寺。石窟倚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石窟規模宏大,造像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形象生動感人,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

從佛陀涅槃五百年開始,印度佛教在異國他壤茁壯成長,不斷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創造出一次又一次的輝煌。在遙遠的東方,公元 5 世紀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佛教的興盛與云岡石窟的開鑿,便是西來像法在華夏大地奏響的一曲驚世樂章。

關于云岡石窟的開鑿,《釋老志》記述如下:“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后奉以師禮。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

文中提及的武州塞,位于云岡石窟西崖之北,趙武靈王以來一直是由蒙古高原進入漢地的交通要塞。武州山砂巖結構,是西來佛徒熟悉的雕刻石料。曇曜建議開鑿的五所佛窟,即今云岡第 16—20 窟,學者謂之“曇曜五窟”。周一良《云岡石佛小記》曰:“惟曇曜在興安二年見帝后即開窟,抑為沙門統之后始建斯議,不可曉。要之,石窟之始開也,在興安二年(453)至和平元年(460)之八年間。”

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鮮卑,族源來自大興安嶺深處,東漢后期游牧塞北,魏晉之時部落始大。在五胡爭霸之余,擔負起收拾中原殘局的歷史使命。398 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建立北魏;439 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48 年,征服西域(今新疆);494 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534 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不久,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

拓跋鮮卑原本不知有佛,然從平城到洛陽,卻禮佛近乎癡狂,所以北齊魏收撰《魏書》,獨創《釋老志》以述其事云:“魏有天下,至于禪讓,佛經流通,大集中國,凡有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自中國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計之,僧尼大眾二百萬矣,其寺三萬有余。流弊不歸,一至于此,識者所以嘆息也。”

曇曜五窟的開鑿,掀起了武州山石窟寺建設的熱潮。從文成帝開始,經獻文帝、馮太后,到孝文帝遷都,皇家經營約四十年,完成了所有大窟大像的開鑿。同時,云岡附近的鹿野苑石窟、青磁窯石窟、魯班窯石窟、吳官屯石窟、焦山寺石窟等,也相繼完成。其間,廣泛吸收民間資金,王公大臣、各地官吏、善男信女紛紛以個人、家族、邑社等形式參與石窟建造,或建一窟,或造一壁,或捐一龕,或施一軀,遂成就了武州山石窟寺的蔚然大觀。遷都之后,武州山石窟建設仍延續了三十年,直到正光五年(524)六鎮起義的戰鼓響起。